什么是输入型通货膨胀?
答:输入型通货膨胀是指由外部经济因素传导到一国国内后,引起的物价总水平上涨。它主要发生在开放性经济体系中,其传导机制涉及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比如国外商品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就可能引起国内物价的持续上涨(像汇率变动等因素也会与之相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此类通货膨胀。
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其严重程度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国际市场价格与国内市场价格之间的差距越大、开放经济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高、国内政策调整和选择的灵敏度越差,输入型通货膨胀对国内经济的影响也就越严重。
什么是输入型通胀压力?
答:输入型通胀压力实质是货币总供给大于实际货币需求。它不同于一般的通货膨胀(一般通货膨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进而引起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输入型通胀压力具有强烈的资本逐利本性,这使得它在经济体系中更容易传播和影响。
输入型通货膨胀有哪些传导方式?
答:常见的传导方式比如通过进口商品价格传导,国外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使得我国进口的相关商品或原材料成本升高,进而推动国内物价上涨;还有通过汇率变动传导,如果本币贬值,那么进口商品以本币计价就会变得更贵,带动国内物价上升等。
输入型通胀目前有哪些相关的最新情况?
答:2024 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已经达到 16%,渐进式上涨节奏虽然起初没有引起市场太多关注,但未来突发性或爆炸性上涨可能会使全球面临更严峻的通胀环境,并且像美国公共债务持续攀升等情况,可能会使一些经济基本面较弱的新兴经济体会面临资本大规模外流、汇率贬值等问题,进而增加输入型通胀的风险等。
如何判断输入型通货膨胀是否发生?
外部经济环境因素:首先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是否波动。像原油、有色和农产品这些重要的大宗商品,如果价格上涨,很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例如近两个月输入性通胀因素基本主导国内物价走势时,原油就是主要因素之一,它对 PPI(生产者价格指数)影响显著。同时,要关注货币汇率变动情况,本币贬值会使以本币计价的进口商品价格升高,若本币持续贬值且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可能是输入型通货膨胀的信号。另外,外部突发因素如地缘政治紧张、自然灾害、供应链中断等导致资源性商品供给减少、需求不减,推动价格上涨,也可能引发输入型通胀。
进口商品相关指标:一是观察进口物价指数,如果该指数持续明显上升,表明进口商品整体变贵,可能出现输入型通货膨胀。二是关注关键进口商品价格,例如进口芯片价格上涨会影响电子产业,进口食品原料价格上升会波及食品加工行业,若这些关键进口商品价格上升带动相关产品和消费市场物价走高,就可能预示着输入型通货膨胀。
国内物价和产业指标:从物价指数看,要参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如果 CPI 中的进口商品及相关替代品价格明显上涨,或者 PPI 中依赖进口原材料生产的工业品价格持续走高并带动整体指数上升,且能追溯到是外部因素导致的,大概率存在输入型通货膨胀。从产业角度,考察国内开放经济部门(如外贸依存度高的制造业、资源进口依赖型产业)的成本和产品价格变化。若这些部门因进口成本上升提高产品价格,并向产业链上下游和其他产业蔓延,可能意味着输入型通货膨胀在传导。而且开放经济部门在总体经济中所占比重高的话,受外部因素引发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可能性更大。
物价上涨结构和消费感受:分析物价上涨是否从进口商品、进口依赖型商品率先启动,再向其他商品蔓延。如果先是进口的电子设备、化妆品等消费品价格上涨,随后带动国内同类或相关产品价格上升,接着影响其他生活用品价格,可能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另外,如果人们普遍抱怨进口商品或相关产品价格上涨,工资增长跟不上这些商品价格上涨,也可能是通胀的征兆。
留言